王健林牛津演讲:万达国际化战略

2016/02/29-16:02      浏览:  次
A+ 收藏
来源:CGGT走出去智库
    中国企业从西方学来了管理学思想,但应在应用层面有自己的优势。管理最基本的是“制度设计”,其中最核心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不是把制度设计成对待管理层就像防贼。

 

  编者按|从2012年起,在王健林的带领下,万达集团发力国际化,如今集团已在全球10多个国家投资,投资额超过150亿美元。最近的一笔为今年1月斥资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一笔文化收购。

  有关王健林及万达的国际化之举,市场褒贬不一。2月23日在牛津大学的一场演讲中,王健林以《万达国际化》为题,解读万达的国际化战略,并回应了部分质疑。

  走出去智库今天摘编其演讲的主要内容,旨在把万达作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大部队中的一员,希望其传递出的信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能对其他中国企业有所启发。

  要点

  1、万达国际化选择进入的产业都与现有产业有关联,如不动产、文化、体育、旅游等。

  2、并购后,如果被并购公司的管理层全部走掉,那就意味着并购失败。

  3、真正的跨国企业不仅要求企业规模足够大,而且企业收入至少30%应来自海外。

  4、并购企业最重要的在于选准并购方向,过于在意估值的高低,并不是企业家心态,而是投资家心态。

  演讲摘编

  国际化的三个理由

  一是做大企业规模。有些产业要做大规模,必须国际投资,特别是在娱乐、体育这些行业,国外市场比中国发达,这是万达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二是成为国际企业。

  三是规避经营风险。企业跨国发展意味着减小企业经营风险。一个国家发展得再好,经济也有调整时期,但全世界经济同时出现大调整、大萧条,这种几率是极低的。中国政府也鼓励中国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利用全球市场。

  国际化战略之一:并购为主

  万达海外投资以并购为主、投资为辅。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世界市场特别是一些主要市场领域,基本上都被先进入的企业瓜分了。

  现在万达搞体育产业,各种国际品牌体育赛事所有权、转播权,基本都被老牌家族公司或跨国公司瓜分,我们要进去,只能靠买。

  国际化战略之二:寻求关联产业

  万达国际化重点在于“买得对”。我们有两条标准,一是与万达现有产业有关联。万达国际化进入的产业都是万达已经在干的,不管是不动产,还是文化、体育、旅游,都是万达现在正在从事的产业。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了解行业是怎么回事。

  二是万达不管跨国并购还是投资项目,都要求这些业务能移植到中国,能在中国获得更快发展。

  举一个例子,万达2015年并购了世界最大的铁人三项公司——美国WTC,并购公司不到半年,我们就把铁人三项比赛在中国厦门、合肥落地了。这项运动过去在中国是一个盲区,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运动人数也少得可怜,只有200多人从事这项运动。

  我们在中国推广这项运动,至少可以做到几十万人参与。因为中国正进入健康时代、全民跑步时代,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WTC在国外很难做到快速增长,一般有百分之几的增长就不错了,只有在中国才能获得更多增长点、更快增长速度。

  国际化战略之三:使用本土人才

  万达国际化强调使用本土人才。万达2012年并购美国AMC公司时,因为它是电影终端渠道,美国政府对这种类型公司的并购有一定限制。

  我去找美国当时的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请他为我们向美国政府写一封推荐信。他问的一个问题是:万达是不是打算派中国人到美国去管理?我说这不会,并购后公司管理层全走了,其实意味着并购失败。最终万达并购AMC获得了美国政府批准。

  万达并购AMC后,只派了一个联络员。我们并购的对象原来的股东都是大型跨国企业,并购企业最好的管理办法是留住原来的管理层,使之更好地工作。

  万达并购美国AMC已被哈佛大学商学院作为教学案例,做这个案例的教授到万达调研,总结两句话:首先,一切都没变,名字没变,管理层没变,经营地点也没变;其次,一切都变了,公司发生了深刻改变。

  中国企业从西方学来了管理学思想,但应在应用层面有自己的优势。管理最基本的是“制度设计”,其中最核心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不是把制度设计成对待管理层就像防贼。

  当然这个案例的前提是因为万达并购后使AMC有了真正的主人。之前持有AMC的摩根斯坦利、凯雷、黑石等在美国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优秀企业,但是几家公司共同持股,股份都差不多,谁也做不了主,现在万达说了算。

  万达并购AMC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工作岗位不像现在这么稳定,我们跟管理层签订五年工作合同,而且规定,对于超出经营目标的利润,管理层和万达一九分成,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公司一年就发生变化,第二年就实现上市。

  从中我也悟出一条,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并购和投资,都是要尽可能留住原来的管理团队,使用本土人才,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要想着走哪都派中国人过去。

  国际化进展

  从2012年到现在三年多时间,万达在全球10多个国家投资,投资额超过150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就投了100亿美元。万达在英国投资12亿英镑,有2600多名员工。我们和英国政府还洽谈了一个大的投资项目,希望能尽快落实。

  万达国际化虽然时间不长,但步伐蛮猛,而且进展比较顺利,但是我已从辩证法角度来看待万达跨国发展:没有失败就意味着离失败越近,万达在今后的国际化进程中不排除摔跟头。

  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只要不发生颠覆性风险,就要去做这件事。其实勇敢迈出这一步才觉得,国际化也没什么了不起。

  国际化目标

  一是海外收入大幅增长。万达在去年提出未来五年新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2211”目标,就是到2020年,企业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企业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00亿美元,其中30%以上收入来自海外。

  有国际业务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在本国生产产品,然后卖到世界各地,这只能算产品国际化;一种是在一两个国家有投资,但是占全部业务比重小,管理方式、人才结构以及企业文化都没达到跨国企业水平。

  所以,真正的跨国企业不仅要求企业规模足够大,至少数百亿美元,而且企业收入至少30%来自海外。

  二是成为一流跨国企业。正因为万达有远大的企业愿景,所以现在还持续保持着快速增长,2015年实现收入、资产、利润同比2014年增长20%。对万达来讲,这是多年来增速第一次掉到30%以下。

  在此之前,我们每一年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重大调整,中国经济的持续放缓,我们的发展速度也降了一点,但依然保持较快速度增长,这也是万达最终成为一流跨国企业的保证。

  问答环节摘编

  民企在国际化过程中更具优势

  国际化,私营企业可以做得很好,国有企业也有做得好的,但是总体上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做得好。原因是私营企业的老板可以做得时间长一点,国有企业的老板很难制定长远目标,在任时间也就几年,长一点可能就换人了。

  除了领导任职时间长短的问题,国有企业还有不适应国际化的制度设计、审批流程太长太慢等问题。

  并购方向比并购估值更重要

  其实任何时候都是做生意的好时候,你说哪个时候更便宜?如果只看两三年,有可能发现这个便宜,那个贵。但是如果把并购看成是长期的,比如十年期,那就无所谓哪个便宜。

  如果现在估值低,买了之后,将来估值一定高吗?也不一定。并购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是选准并购对象,选对方向。并购之后,对企业是不是能起到进一步支撑的作用,把企业做大,或者利用关联企业的关联性相互依托,变得更强大。至于估值,买得便宜一点还是贵一点,这是投资家心态,不是企业家心态。

  到英国投资自由度最高

  首先,从历史上看,英国在欧洲从来没有独立。其次,经济全球化,英国很难独善其身。离开欧洲可以活得更好?现在很难说。第三,退出来容易,再想进去就难了。英国脱离欧盟,弊肯定是大于利的,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判断。

  至于万达对英国的定位,我把美国和英国看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万达在美国投100亿美元,是因为美国地大,人多。市场大所以投入大。但是美国对于企业的投资,商务部、投资委员会都要审批,而且50年内可以随时取缔你的组织。

  英国虽然人口没那么多,市场没那么大,但英国是自由度最高的,而且英国的法治等各方面都非常自由,服务行业的细致程度也令人赞叹。万达非常愿意把英国作为整个欧洲的中心看待。

  一旦万达在英国的大项目落地,我们可能考虑把整个欧洲的总部放在英国。我们这里的酒店开业可能会增加3千个就业岗位。我们正在谈一个项目,整个项目能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包括娱乐业等综合项目。这可以看出我们对英国的重视。

  来源:一财网

  走出去智库(CGGT)

  不谈大道理,只讲干货。一流投行、会计师、律师、品牌、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六大类专业人士联袂。走出去一站式专业实务和数据信息平台,企业跨境投资并购智囊团。更多信息请访问:www.cggthinktank.com

本文为CGG走出去智库版权所有,未经过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Contact@cggthinktank.com

关于我们

    "走出去"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

  • CGGT是一个"走出去"在线实务智囊团,由走出去智库主办;
  • 秉持"让企业走出去、走得稳、走的好"朴素价值观;
  •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海外战略、金融、财务、税务、法律、品牌管理的实务研讨平台。

发起机构

其他文章

发送私信咨询

向专家Kaldkfjalskjdf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