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正式合并 中国核电出海加速

Restructuring Project Between CPI and SNPTC Fuels Nuclear Powers’ Oversea Development

2015/06/04-18:39      浏览:  次
A+ 收藏
来源:CGGT走出去智库
    中核A股上市之际,中国核电格局再迎巨变:5月底,国务院批准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成立国电投,后者业务横跨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将于中核、中广核构成核电三足鼎立之势。三巨头将集中优势资源、深耕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核电资产全产业链打包出海。

 

  5月29日下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China Power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PI, 下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State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NPTC, 下称国家核电)重组成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电投)。据机构测算,新组建而成的国电投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将成为横跨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能源巨头;基于此,中核(全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CNNC)、中广核(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CGN)、国电投将成为中国三家一体化核电巨头。

  据公司官网,中电投组建于2002年12月,注册资本金人民币120亿元,是集电力、煤炭、铝业、铁路、港口各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集团。中电投 在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资产,是国家三大核电开发建设运营商之一,且是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中情节能源装机比重最高的一家。其他两家是中核和中广核;但中电投集团在核电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等方面与前两者存在较大差距。合并后,国家核电将弥补中电投集团以上不足,国家核电则将从交易中获得核电项目开发建设的资质。

  据公司官网,国家核电成立于2007年5月,公司受让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是实现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引进、工程建设和自主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研发平台,也是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CAP1400/1700的牵头实施单位和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的实施主体。国家核电旗下的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核电常规岛、常规电、输配电、新能源总包设计方面拥有雄厚技术实力。

  经过30多年不间断地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急速扩张,中国核电行业的产能已经过剩。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政府暂停了新核电项目的审批,使得国内核电企业面临的压力陡增,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关键一年。业内预测,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核电项目的重启、大型核电企业兼并重组、中国核电“走出去”等重大事项,都极有可能在2015年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据世界核能协会估算,2015~2030年间海外新建核电站在160座左右,新增投资将达15000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有核电国家19个,计划发展核电的国家25个,规划核电机组现在有140台左右,总投资规模超过1.2万亿美元。

  2月4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见证下,中阿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根据协议,中方将向阿方提供反应堆技术和核电站整体设计,后者负责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作为双方授权企业将负责协议的具体实施。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出口拉丁美洲的标志。

  除了阿根廷外,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南非、土耳其、巴西乃至英国,都与中国的核电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其中,中核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共同签署了 《关于在巴西进行全面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广核通过与法国电力公司(EDF)合作,参股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入英国核电新建市场;国家核电与中广核集团分别和南非核能公司签署协议,通过提供核能技术培训项目,进入了总值逾5000亿元人民币的南非核电市场;中广核集团还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意向,成为该国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的最终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核电企业出海不在仅仅满足于过去的工程分包、设备供应和资金提供,中国核企逐渐注重开始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输出,带动工程、设备、材料、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标准的走出去。正如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曾对媒体表示,罗马尼亚项目是“借船”出海,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是“拼船”出海,两者的目的都是学习、锻炼能力,实现最终“造船”出海,“只有我们自主的核电技术走出去……才能带动装备制造业最大程度走出去。” 贺禹还介绍,中广核已在英国初步锁定了一个控股项目,一旦“华龙一号”通过英国技术审查后,就将应用于该控股项目建设。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龙茂雄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技术、工程承包、设备和材料供应链、技术服务走出去,都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多种形式,但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输出仍是其中最具含金量的。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在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上分析,核电重启,让我国设备市场快速升温,而国产化率的提高,又促使我国核电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未来核电技术自主化是我国核电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环,以“华龙一号”、CAP1400、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核电规模化发展的主流。

  自起步后,中国核电发展的传统模式是,中国核企一面自主创新,一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以尽快掌握国际先进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CAP1400都是依靠这种模式所完成的。然而,由于不同的核电企业从不同的国家引进技术,导致众多核电站的技术品牌五花八门。这不仅增加了设备制造、建设和运营的成本,也让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动。

  “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与中广核在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的基础上,通过汲取法国M310核电技术的先进设计理念,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型。这种机型不仅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安全性高,其特有的双层安全壳,可以抵御大型商用飞机的撞击。

  早在2014年1月,中国核电整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当月,在中国核电三巨头中核、中广核和国家核电的联合发起下,核电技术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工程咨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14家单位,成立了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联盟的成立,也释放出了中国核电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出海的信号。

  据核电设备企业人士介绍,国内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参与国外项目设备供货的形式大概有三种:一是国内核电公司拿下国外项目,然后国内制造企业分包;二是国内核电公司与制造集团联手拿下国外项目,制造集团企业优先承担制造;三是国外核电公司承担国外项目,将部分设备分包给国内企业。无论是何种方式,国内企业都可以将核电项目的需求引致到更下游。

  来源:财新网、凤凰财经、中国电力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网、一财网、新华网、人民网

本文为CGG走出去智库版权所有,未经过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Contact@cggthinktank.com

关于我们

    "走出去"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

  • CGGT是一个"走出去"在线实务智囊团,由走出去智库主办;
  • 秉持"让企业走出去、走得稳、走的好"朴素价值观;
  •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海外战略、金融、财务、税务、法律、品牌管理的实务研讨平台。

发起机构

其他文章

发送私信咨询

向专家Kaldkfjalskjdf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