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oration, ChemChina, 下称中国化工)宣布,将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China National Tire & Rubber Co., Ltd., 下称中化橡胶)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收购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26.2%股份,交易规模高达71亿欧元,为201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中企收购。
本次收购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中国化工此笔收购由在并购中担任顾问的摩根大通(JPMorgan)独家提供融资。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由摩根大通提供的资金安排高达60多亿欧元,但具体融资规模还取决于接受每股15欧元的收购要约的倍耐力股东数。此前国企进行海外并购交易,通常选择由中资大行或政策性银行提供融资安排。香港以为外资银行分析人士指出,“在公开市场进行的并购交易,尤其是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股东需要看到某种形式的承诺,国际银行的融资安排有一定便利之处”。
倍耐力大股东意大利Camfin公司(Camfin S.p.A.)将向中化橡胶全部出售其持有的倍耐力股份,在这一步骤完成后,中化橡胶将与Camfin及其他投资者合作对其余股份发起要约收购。据悉,俄罗斯石油巨头Rosneft拥有Camfin一半的股份。目前,该交易还有待中国证监会等有关机构批准,预计中化橡胶今年夏天可以完成收购剩余26.2%股份。股权收购完成后,中化橡胶将与Camfin及其他投资者合作,以每股15欧元对其余股份发起要约收购,第二阶段收购完成后,目前在意大利上市的倍耐力将退市。
对双方而言,此次交易是双赢安排。对中化橡胶而言,母公司中国化工一直在轮胎行业寻找合适的全球性收购对象,因为中国化工虽是中国领先的工业轮胎制造商,但消费轮胎板块相对欠缺。另一方面,倍耐力旗下利润较低的卡车和工业橡胶业务可能会并入中国化工的上市子公司风神股份(Aeolus Tire Ltd., 全称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有望使倍耐力工业轮胎业务规模翻番;同时,收购也将有助于提高倍耐力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当然,分析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也希望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发展核心技术,进入高端制造业。
收购完成后,轮胎行业也将产生一定变化。在轮胎行业,1988年排名全球第三的日本普利司通(BRIDGENSTONE)投入3300亿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收购了美国凡士通(FIRESTONE),一举跃居全球首位。中国化工打算通过此次收购,使其市场份额仅次于普利司通、法国米其林(MICHELIN)及美国固特异(GOODYEAR)等,为进军全球市场打下基础。
中化橡胶与倍耐力之间将建立起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轮胎领域创造长期的产业价值,提升倍耐力的长期发展计划,加强战略地域的覆盖。根据协议,收购完成后,倍耐力仍将保持现有的运营及管理层架构,中化橡胶将任命一名新董事长,但Marco Tronchetti Provera仍继续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收购后中化橡胶将继续保留“倍耐力”品牌,并将留用倍耐力的约3.8万名员工。
据公司官网消息,中国化工是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在世界500强列247位。中化橡胶是中国领先的全钢载重子午胎和工程机械轮胎制造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动软管和高强力输送带生产商,产品畅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旗下拥有风神(Aeolus)、黄海(Yellow Sea)、双喜(Double Happiness)、火炬(Torch)、橡六(Rubber Six)、“7425”“等多个轮胎及橡胶制品知名品牌。
倍耐力现在是全球第5大轮胎制造商,具有143年历史,销售额超过60亿欧元,销售网络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经覆盖了所有发达市场。倍耐力在全球高端市场排名第一,是F1赛车的独家供应商,全球近半法拉利均使用倍耐力轮胎。倍耐力现在的业务包括工业轮胎和消费轮胎两方面,目前公司业务已经拓展到拉丁美洲市场,并希望在亚太地区扩大市场规模。
2014年,中国投资者在欧洲经济回升背景下,较好地利用欧洲汇率下跌的优势,收购了多家知名企业的股份,包括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FCA)、意大利电信公司(TIM)、意大利第二大银行Mediobanca、电缆巨头普睿斯曼(Prysmian)、能源巨头埃尼集团(Eni)和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
来源:中国化工公司网站、中华橡胶公司网站、中国日报网、新浪财经、央广网、凤凰网、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