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湖南大康牧业股份有限公司(Hunan Dakang Pasture Farming Co. Ltd.,下称大康牧业)发布公告,将由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大康新西兰牧业集团有限公司(Dakang New Zealand Farm Group Ltd., 下称大康新西兰公司)作为收购主体,收购新西兰弗立明有限公司(Fleming & Co Limited,下称弗立明)的弗立明牧场和牧场其他资产。公司同时决定通过自有和自筹资金,以不超过2919万新西兰元(约人民币1.41亿人民币)对农场进行增资。其中,1425万新西兰元用来收购弗立明牧场;不超过 734万新西兰元收购该牧场拥有的恒天然股份、牲畜、农机和设备、化肥等资产;以及760万新西兰元对弗立明牧场进行改造升级。
据悉,早在2014年12月15日,大康牧业就委托并授权其控股股东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Pengxin Group Co., Ltd., 下称上海鹏欣)的境外子公司THELAND LIMITED(纽仕兰)与弗立明签署了不动产买卖协议。2015 年 1 月 14 日,大康牧业在新西兰注册成立了大康新西兰公司,注册资本100新西兰元。
大康牧业收购澳洲牧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11月17日,大康牧业晚间发布公告,称将收购并改造新西兰克拉法(Crafar)牧场和洛岑牧场。但次日,大康牧业再次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交易对手方就本次“重大事项”进行了反复磋商和沟通,但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将终止筹划“重大事项”。此次失败经历并未使大康牧业搁置收购新西兰牧场计划。公司通过公司大股东上海鹏欣在新西兰牧业和奶业的前期布局优势,向弗立明有限公司收购旗下牧场、恒天然股份以及牧场配套设施,足见大康牧业夯实公司奶制品业务上游产业链的野心。
据大康牧业公司网站信息,公司是集饲料生产、生猪、肉羊养殖、进口牛肉、婴儿奶粉、液态奶生产和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康牧业在上海、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建立了大型羊业养殖基地。大康牧业母公司上海鹏欣是一家集房地产开发、矿产实业、现代农业和股权投资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据上海鹏欣官网信息,近年来公司在南美、非洲以及亚洲各国投资和参股了几个大型矿业和几十万亩现代产业化的农场项目。上海鹏欣与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亦保持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11月21日,蒙牛、鹏欣与Miraka(美卡)签下了包括乳品研发、海外建厂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数据,2014年1月~11月乳制品进口量同比增长约21%,其中进口常温奶增长最快,同比增长71%;此外,鲜奶进口量同比增长75%,大包粉进口量同比增长20%。
2014年,中国三大乳企加速“出海”。2014年7月,伊利股份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Dairy Farmers of America)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上游产业链的战略共建为主,主要涉及长期战略采购和牧场服务两个方面。11月25日,伊利股份大洋洲乳业基地一期年产4.7万吨奶粉原料粉产品线正式投产;工厂计划投资30多亿人民币,规划建设新西兰最大的液奶生产项目、奶粉生产项目和奶粉包装项目,以及一个新西兰最大的生牛乳深加工高科技项目。
2014年12月,蒙牛在新西兰签署一系列合作项目,包括特仑苏海外奶源代工项目、雅士利国际与奥克兰大学战略合作等。同时,雅士利在新西兰北岛怀卡托的海外生产基地投资2.2亿元纽币(约合11亿元人民币),拟于2015年实现年产婴幼儿奶粉5万吨。此外,蒙牛还加大了与达能的合作。
光明食品集团控股公司(Bright Food Group Holdings,下称光明)也加速了海外布局,包括部分液态奶澳洲生产再引入国内。2014年1月光明就收购西澳私营奶酪酸奶生产商Mundella达成协议,4月宣布与自由食品集团(Freedom Foods Group)名下Pactum乳业集团达成 4000万澳元优质长周期牛战略奶供应协议。光明集团华东中心工厂经理王志勇7月初曾表示,光明集团“看重澳大利亚食品洁净、绿色、安全的特质,集团在澳进行的多是进出口业务,但未来希望能够向价值链上游走”,“母公司正考虑实现澳洲‘垂直一体化’经营”。
此外,2015年1月12日,澳优(Ausnutria)宣布收购附属澳优海普诺凯(Ausnutria Hyproca B.V.)余下49%股权,新希望乳业(New Hope Dairy)也宣布与丹麦Hansen、德国ZENTIS等跨国企业合作生产新鲜干酪“味蕾游记”等新品。本土乳制品出海热度依旧不减。一方面,为了迎合国内消费者需求,国内乳企纷纷走出海外,将海外乳制品原料、产品等引入国内;另一方面,这也使本土乳企在进口乳制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面临冲击,甚至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奶农倒奶现象。乳企加速海外布局并非无益处。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表示,中国企业国际化有很多方式,特别是快消品企业更热衷基于用国外优质资源来嫁接国内非常有成长性的市场。产业国际化会促使本土企业去变革、进步、升级,让国内的产业更加有竞争力。
2014年以来,尤其是中澳自贸协定签署之后,海外农牧业投资大热,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赴澳洲投资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优惠待遇。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奶制品进口国,占全球的38%。未来,包括婴幼儿奶粉、酸奶和牛油在内等的关税将逐渐取消。比起欧美,澳大利亚靠近中国,成为最可行的出口国。牧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最新项目。
如今国内投资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受限于国内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国投资者如今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美国、阿根廷。一方面,由于外国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海外投资者一般受到当地政府欢迎;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居民认为外来投资者干扰了当地原本的生活,当地居民经常对海外投资持抵触情绪。过去,外国投资者只要在巴西注册了公司,就可以大面积购地。但巴西政府2011年出台新政,外国人购买超过100公顷土地,必须由巴西国会批准通过;而此前由国会批准的限额是5000公顷。此外,新法令特别规定,外国人购买土地不能超过每个乡镇可用土地的25%。无论是东道国的不可控因素,还是配额不定,都是中国企业的软肋。
海外买地投资方面,日本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如今的日本是海外“种地”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协议,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
经过60年左右的海外“种地”探索,日本成功找到了分散政治和经济风险的方法。首先,日本不再大规模直接买地种粮,而是采取与多方合作的方式。日本几乎没有完全独资的农场,大部分以共同出资的方式与当地人合作经营。在投资比例上,外国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51%,日本以提供农业机械、基础设施的方式出资49%。其次,日本也不直接在海外农场种植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而是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的方式来确保供应,2006年在山东成立的朝日绿源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Shandong ASAHI Green Source High-Tech Farm Co., Ltd.)的生产销售模式就是如此。此外,日本还与竞争对手合作——2006年,日本三井物产(MITSUI)与美国的CHS、巴西的PMG贸易公司,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由于美国、法国控制了巴西大豆的生产流通,日本也通过合作逐步渗透直至控制巴西大豆生产的各个环节,最终确保本国的大豆供应。
来源:晨哨网、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证券时报网、大康牧业公司网站、上海鹏欣公司网站、伊利集团网站、蒙牛公司网站、一财网、第一财经日报、凤凰财经、澳华财经在线、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