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出去智库自今日起,刊出专业人士的前瞻性建议,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谋篇布局。本期【前瞻观点】来自于中信证劵能源领域国际并购专家滕越。
不久前,美国能源署预测加利福尼亚蒙特利页岩油可采储量,从154亿桶削减至6亿桶,加之受开发成本压力,美国页岩气一时被唱衰,部分企业技术团队因此失业。
但滕越认为,这恰是一次抄底技术类轻资产的好时机。国外投资人更看重知识性的轻资产,包括核心技术、人才智力团队、公司信誉等,这些是中国企业亟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
滕越建议,推动能源领域海外轻资产收购,是一国能源战略布局的一个路径。政府是最好的推动者,从审批简化、金融政策支持、鼓励上游轻资产并购入手。
中国企业,需要创新,而不是一味的跟随。海外轻资产,值得你关注!
文章全文
文/ 滕越,中信证券
能源领域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哪些方向、哪些领域,值得关注和投资?
知识性资产、轻资产:投资新方向
2014年5月份以来,由于美国页岩气的储量及价格双重压力,导致部分美国能源企业技术团队失业。此种情况,不同投资人有不同的判断。
在一些有远见的投资人看来,这正是抄底收购美国能源技术资产的最好时机。是否有中国企业看到这个机会,将这笔“技术资产”收入囊中呢?
中国大约有一半商业精英聚集到了房地产领域,商业精英们思路开阔、长远眼光。我们建议,可重点关注“海外能源业上游的轻资产”收购。
目前在国内,有魄力买下一家技术型企业,培养技术研发团队的企业家还不多。
前一段时间,海洋工程在中国比较火。收购中,多数中国企业打出的招牌是有廉价劳动力。“物美价廉”并不是外国投资者看重的东西,他们更关注公司信誉、核心技术、工程质量,在这些问题上,中国企业却差强人意。
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商业精英人群关注知识性的轻资产,看长远,建立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同竞争对手正面较量,中国企业才能真正走出去。
投资收益案例
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才有机会得到优秀资产。有一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美国一家母公司认为其子公司技术运营和管理有失误,按照出售计划,卖掉了子公司。没想到,子公司业绩大放异彩,买方获得丰收。
这家美国母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海洋工程总承包商-美国SBM Offshore(简称“SBM”)公司,其子公司、是荷兰的Gusto-MSC公司,为世界著名的海洋工程主要设计商。
2012年,母公司计划出售其子公司业务。当时母公司在北海两座海上移动山潺装置及三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现技术问题,母公司认为是子公司的失误。
母公司希望通过出售,一方面排除事故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判断是另一业务更有前景,进行战略转移。
母公司看好的是一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的业务前景。据英国该领域的咨询公司Douglas Westwood预测,2013~2017年间,全球在浮式生产领域的投资将达910亿美元,比2008~2012年翻一番。其中,FPSO的投资将占到总量的80%左右。
因此,母公司希望将战略重点转移至上述这部分业务。2012年4月,母公司将子公司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一家公司(Parcom Capital)。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后不久,被出售的子公司估值即达到了约2.7亿美元。到2014年,最新的数据已显示,该公司价值上升至5亿多美元,这意味着,交易至今的两年时间内,子公司的投资价值增长了近2倍。
相信,未来会有许多中国企业眼光更长远,更有远见。
政府是最好的引导者
那么,海外轻资产收购,谁来做导向?我理解,政府应当是最好的引导者。
举个例子,在欧洲,土壤治理的技术比较成熟,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长期成功的应用。再看中国,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土壤治理应是解决途径之一。这一问题,除了企业自发的投资观念转变,更多需要的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转变。
如上述例子,无论是环境质量领域,还是能源领域的投资引导,政府在宏观层面给予走出去企业一些引导和支持,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上,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另一方面,国内大量闲散流动性资金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整体来看,政府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审批机构简化。平行审批何时出现?审批程序何时简化?目前企业跨境并购,政府审批大为改观,但不可否认,政府服务的提升,还需时日。还会有多家审批机构的层层审批以及复杂的审批程序。
在境外,则极少有复杂的审批程序。对于并购这一类对时间敏感性极高的交易类型来说,复杂的审批程序可能意味着交易的失败。
资本市场监管。目前,政府对国内资本市场指挥棒作用太弱,导致其被逐利性人群利用太多,分散了资金的投向,阻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政策鼓励上游知识性资产并购。国家要鼓励企业更多地将眼光放在知识性资产,同时在政策上支持企业,方便企业更多参与上游并购。
结论
总之,政府需要更多地关注和鼓励知识经济的发展。
中国企业已然成为全球投资并购热潮的主力之一。企业需要避免一味地遵循旧的投资习惯,放宽眼界,调整投资战略,用发展的眼光去寻找合适的轻资产作为收购目标。
更重要的是,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应当有魄力去接手全球范围内的优秀软性资产来获取核心技术、培养国内高端专业人员,获得核心竞争力,在赢得国际竞争力的同时,造福后代。
作为中国企业,我们需要创造(make something),而不是一味的跟随(follow)。
作者简介
滕越, 中信证券能源跨境并购业务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及节能环保等领域为企业提供跨境并购顾问服务。具体负责项目包括中建院收购新加坡CPG集团项目、万向集团收购美国巨点能源(GPE)项目、北京昊华能源收购非洲煤业少数股权项目、美国TPI公司引入全球战投项目、三峡集团南美水电收购项目、丹麦节能管道公司MBO项目、挪威油气开采服务公司(iTec)出售项目、南方集团收购某大型汽配生产上市公司项目、中节能集团收购某美国光伏组件生产上市公司项目、中航国际引入战略投资者项目,涉及交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